银行急了!谈谈金融上云,最新这件事不能再等了
分享源:网摘文章 发布点:2022-07-28 15:44:34 围观数:262
某种意义上,金融云给金融业赋予了全新的生存之道,踏着数字化的浪潮,勇敢穿越当下所有的不确定性与周期。
企业要提升,多研究企业商讯,以下内容来自网络精选可供参考。大脑银行增强经营管理内实力,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,智教慧学,助你招商加盟。
传统银行业已经来到了十字路口。
一方面,全球经济受到疫情重创,银行业的利润率也随之下滑。麦肯锡发布的《2021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》指出,2020年,中国的银行利润率降到约10%,为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一半;拉美、欧洲等地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有所恶化。
另一方面,传统银行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数字银行的挑战,后者具有科技公司的基因,对市场需求反应迅速。
对于希望优化成本,提高灵活性,增强竞争力的银行而言,上云,可能是它们的唯一出路。
同时,金融业正受到越来越大的网络安全威胁,一些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就栽过跟头:
2019年7月19日,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(CapitalOne)发现其1亿多条客户信息遭到入侵,黑客获取到了这些客户的社会保障号码和8万个相关联的银行账户。事后调查发现,一名技术人员对企业内部的Web应用程序的防火墙配置出错,给黑客留下了乘虚而入的空间,给该公司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。
2020年8月,新西兰证券交易所(NZX)遭受到了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(DDoS),连续四天被迫中断现金、债券和金融衍生品交易。后来,有媒体挖到这样一个细节:彼时,NZX的网络系统运转依赖于两个本地服务器,而这两个本地服务器根本没有足够的带宽来应对来势汹汹的DDoS攻击。此次遭袭后,新西兰证券交易所加快了上“云”的步伐。
金融业数据高度敏感,对维系市场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。
许多人担心,数据移到“云”上,面临的风险不是更大了吗?恰恰相反,安全稳定性是云计算最重要的优势之一:
“安全”是云服务商商业模式的核心,它们拥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以及充足的运维资源。同时,零信任验证、数据加密、区块链式系统等技术与云服务的结合,也让这种安全性不断提高。
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是一例。作为国有6大银行之一,其日常要处理规模巨大、敏感度高的金融数据,在系统的可靠性、可用性、合规性、数据安全性等问题上有很强的需求。
2021年4月,邮储银行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投产,其底层数据库采用国产开源数据库GaussDB,实现安全的运维、全链路跟踪和分库分表数据存储。
在GaussDB等新技术引擎的强力驱动下,邮储银行陆续完成新一代个人业务核心系统的技术平台、智能运维平台和个人国际汇款业务相继上线,通过完善的实时反欺诈系统,更高的操作风险管控能力,新一代核心系统还能帮忙邮储银行降低潜在欺诈风险,使银行的业务运行更加安全。
面对金融云的广阔市场,行业参与者应充分认识到助力中国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,携手向真正的、深度的数字经济共同进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