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阳:古街如何“微改”翻盘?
分享源:网摘文章 发布点:2025-11-18 17:03:05 围观数:3
古街改造如何激活千年文脉、重拾烟火生机?安阳古街以一场精修精绣的“反向操作”,给出了示范答案。
前不久,安阳西大街成功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(第二批)》,从曾经的坑洼破落、管线杂乱,逆袭为原住居民留住率超90%、年轻人争相打卡的“文旅新地标”。记者以解剖麻雀的方式,探寻安阳古街“守得住乡愁、玩得出新意”的翻盘密码。
青砖砌墙、青瓦覆顶,门窗隔扇式样繁多,木雕、砖雕精妙传神......11月14日,记者来到位于安阳古城南部的西大街,街道两侧理发店、小饭馆、百货商店等多不胜数,车辆与行人络绎不绝,满满都是生活气息。
谁能想到,这条现在亮堂雅致的老街,去年夏天还是另一副模样:青石板路坑坑洼洼,电线织成“蜘蛛网”,不少老房子门窗朽坏,连居民自己都调侃“住着闹心,看着揪心”。
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2018年,仓巷街、西大街及城隍庙——高阁寺街区入选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。随着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项目陆续推进,仓巷街、县前街等一条又一条老街逐渐复苏,再现芳华。
2024年8月,西大街保护提升项目启动时,有人担心“改完就没那味儿了”,还有人猜“是不是要把我们都迁走”。可安阳没走“常规路”,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,将能用的原有建筑拆下的瓦、砖、柱子等全都用上,尽量保持建筑物原貌。这成了“微改”翻盘的第一个关键。
为了安放“老街人”久远的回忆,安阳市坚持微改造与精细化“绣花功夫”,一边更新改造提升,一边“打捞”厚重历史。
针对历史风貌被破坏的建筑,通过局部改造恢复其传统风格。与此同时,聘请从事古建事业30余年的“老工匠”担任技术顾问,负责修缮现场的指导工作,强调合理利用原有建筑材料,最大程度优化保留历史构件,确保修复后的建筑与原貌相符。
这让改造没了抵触,多了温度。最后90%的居民选择留下,老树下下棋的大爷、巷口卖糖画的师傅,都还在原来的位置,老街的“烟火气”不仅没散,反而更浓了。
助建网专注建筑工程信息,提供工程找施工队伍和劳务分包服务。平台聚合各市住建局招标采购项目信息、各地建筑企业简介,为居间人和施工方分享更有用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,助力建筑业聚力发展。光有人情味还不够,“微改”守住了老街的“魂”。40号院曾是德聚诚老店,124号院曾是中国银行旧址,118号院是民国居住建筑……短短的老街,说不尽的历史。“我们坚持‘一院一方案,一院一评审’,照图施工,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,将能用的原有建筑拆下的瓦、砖、柱子等全都用上,尽量保持建筑物原貌。”安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玻璃罩保护起来的部分是建筑原有墙体,边缘则是修缮后的。对比之下,游客可以更清楚直观地感受到古街古建的沧桑与厚重。
“守旧”不代表“落后”。墙面用花朵装饰成打卡点,游客说“像走进了古装剧,却能随时扫码买杯养生茶”——这种“古得地道、新得贴心”的反差感,成了“翻盘”的第二张“王牌”。
最让人惊喜的是,西大街把“老底子”玩出了新花样。以前这里是粮行、药材行扎堆的“商业旺地”,现在不仅复兴了这份基因,还加了“新料”:“德聚西药栈”旧址上,中医馆成了网红点;“大和恒粮行”旁边,养生汤馆飘着药香,陈皮山楂汤成了年轻人的“续命水”。
更妙的是,它还跟古城南大街、县前街、仓巷街“串珠成链”,游客来了能逛古街、品老味、学非遗,一天都玩不完。
从“老破街”,到入选全国清单的“样板街”,安阳西大街的“微改”翻盘,没靠轰轰烈烈的大工程,反而赢在“反套路”:不拆居民的情,不丢历史的魂,更不缺创新的劲。
走在这条街,老人坐在街角晒太阳,年轻人带着无人机航拍,孩子们举着糖葫芦。千年的时光,好像都揉进了这烟火气里。它用事实证明:老街不是只能“变老”,只要找对方法,就能在新时代里活出更亮眼的模样。